之前新聞已經報了一陣子、說 Google 要把「Google Pay」改名成以前出現過的「Google 錢包」(Google Wallet)了。
而今天,Heresy 手機的 Google Pay 在更新後,也就正式變成「錢包」了(Google Play)。
實際上,Heresy 在 2017 年開始使用的時候,他還叫做「Android Pay」(當時的感想);而當時的「Google Wallet」在台灣應該是根本沒有開通(維基百科)。
後來似乎是到了 2018 年,Google 算是將 Android Pay 和 Google Wallet 合併,變成了 Google Pay;而現在,Google 則是決定把名字「改回」成「Google Wallet」(錢包)了。
為什麼要這樣改變呢?Google 官方的部落格有《問問技術專家:數位錢包是怎麼運作的?》這篇文章,在解釋新的 Google 錢包,而實際上網路上也有許多文章在說明,有興趣都可以看看。
但是實際上對於台灣的一般使用者來說,到底有沒有什麼差別呢?老實說,個人覺得除了介面變了之外,現階段根本沒有差別!
下面就是他新的介面的樣子:
以《Google錢包再次復活!數位身分證、疫苗施打證明可納入 ,將取代僅能支付的Google Pay》這篇來看,Google 錢包 主要的特色,應該是「可以儲存支付以外的功能」。
但是實際上,Google Pay 本來就有會員卡等功能,可以儲存非支付類的東西了;而這次很多介紹特別提到的疫苗護照,其實也都可以加到 Google Pay 啊…
至於其他的儲值票證(大眾運輸票證)…本來也就有這些功能,台灣現在也還是不能用啊…
而用戶之間的轉帳,看來也還是沒有啊?
官方是有號稱「我們現正努力為錢包新增更多類型的內容,例如數位 ID,或辦公室、飯店的鑰匙」,如果哪天真的能很方便地拿來當門禁卡,或許會是個好處吧?但是現在看來應該也還是沒有啊。(茶
所以,要說這次從「Google Pay」升級成「Google 錢包」的變化…現階段應該真的就是介面上的變化吧?或許把「Google Pay」這個明顯代表「支付」的名字改成比較通用的「錢包」,算是策略上的改變吧?
之後就看 Google 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提供真正的新功能了。
額外參考:
[…] Google 自己的 App 會變化(而且 Google 錢包還不會變 XD);其他 App […]
讚讚
[…] 另外,Heresy 也是拿到卡之後才發現的缺點,那就是花旗銀行的信用卡不能綁 Google Pay(現在叫 Google 錢包了)啊!! […]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