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克‧克萊頓的作品,Heresy 之前看過的有三本,包括了《奈米獵殺》、《恐懼之邦》和《NEXT 危基當前》;而這次看的這本《終端人》,實際上是作者在 1972 年就出版的作品(維基百科),實際上撰寫的年代,和 Heresy 之前看的那三本書(200x)差了有 30 年。
不過,由於台版實際上是到 2010 年、應該算是為了補齊著作才出的,所以 Heresy 看的時間自然就晚了。而 Heresy 會跑來看這本書,主要應該也是鄉稍微看看麥克‧克萊頓早期作品的樣子吧~
《終端人》(The Terminal Man)的內容主幹,主要應該是「在人腦植入電極、試著控制人」的醫療概念。故事內,則是有一位患有「ADL 症候群」(急性去抑制機能障礙症候群)的電腦工程師「班森」,他在特定的狀況下,會忽然暴走、變得相當有攻擊力,並且事後不記得中間的過程;而同時,這位電腦專家,也相當相信電腦有一天會反過來統治人腦。
而為了治好他的問題、同時更為了研究,「NPS 研究室」這個醫療研究單位,就試著用全新的技術、在他的大腦內、放入了數個電極,試圖在班森暴走之前,透過電擊腦部內的神經元、來產生其他的影響,進一步防止問題的產生。但是…由於各種失誤的交錯,結果班森的問題不但沒有因此被治好,反而變得更嚴重了…
上面是劇情簡介,接下來,則是一些個人的感想。
就故事本身來說,Heresy 必須說,經驗的累積果然還是有差的。《終端人》的故事,如果和 Heresy 其他三部較晚的作品比較起來,整個敘述感覺比較直接,很容易預測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而且很多故事內的東西,也都沒有充分地利用(像那幾隻猴子,感覺就有點多餘);而在結尾的部分,也有點太過直接、沒有留下空間。相較於晚期的作品,雖然故事的設定還是算滿有特色的,不過基本上算是比較薄弱了些。
另一方面,Heresy 對於麥克‧克萊頓的作品的最大印象,就是「對現代科技的反諷/質疑」。在《終端人》的故事內,主要則是在「精神外科」、「思想控制」這一塊;而故事中一樣有許多尖端科技(在 197x 年),包括了人腦的資料讀取、影響,電腦的微型化、計算的高速化等等。而這本書最主要在探討的,應該就是「思想控制」的可行性了;包括了:怎樣的行為算是思想控制?怎樣程度的影響,算是思想控制?這些行為該被允許嗎?
基本上,人腦的活動一直是人類在試圖理解、研究的,從本書出版到現在,其實也又進步了許多。以現在的醫學,不但已經可以區分出果蠅大腦的功能區塊,也可以去比較概略性地判斷人腦的神經束的功能、位置等等;而讀取腦波的儀器,也不再是醫學研究單位專用的東西,一般人也可以買的到了(參考《用想的來控制電腦:Brain-computer interface》)。不過這些都只是讀取的部分,寫入/影響人腦的部分,Heresy 自己因為不是相關領域的,倒是比較沒有聽到相關訊息;但是 Heresy 也相信,人類總有一天會踏進這個領域了(目前應該已經在前進中了)。
以科幻迷比較好的觀點來看的話,如果可以直接把知識寫入腦內、跳過背誦的過程,把腦內的記憶備份出來、避免遺忘,更甚者,如果可以直接讓腦袋可以連上網路查資料,這樣該有多好啊?這些現階段雖然都還做不到,但是其實也都在慢慢接近了,像是最近很熱門、以 Google 眼鏡為主的穿戴式電腦(參考),其實都可以做到一些了;主要的差異,應該只是沒有直接用思想來控制、也沒有讓設備直接回饋給腦部了。
但是就算沒有直接被電腦影響,不能否認的是,現在網路上龐大的資訊流,都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、思考;比如說,買 3C 產品之前,我們會先到論壇看看別人的使用經驗,去餐廳之前,也會先去看看別人吃過的感想。而更大一部分,我們對於社會的認知,也都是靠電視、網路這些資訊來建構出來的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雖然不見得能到「思想控制」的程度,但是要影響一個人的行為,絕對是有可能的。而如果哪天,人腦和電腦真的是密不可分的話,感覺似乎就真的很可怕了…
書籍資料
- 作者:麥克.克萊頓
- 譯者:劉韋廷
- 出版社:遠流
- 出版日期:2010 年 05 月 01 日
- ISBN:97895732663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