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的讀書感想了,把他從別邊移過來。
撰寫日期:2003/10/10
雙十國慶,發現坐對面的同學也買了本《奈米獵殺》就先借來看了…現在來說一下心得。
首先,又得再批評一次台灣的翻譯了…書名的原文叫做《Prey》,有捕食、掠奪等意義。但是,僅由於書中的「主角」是奈米造出的類生物,就把書名翻譯成為《奈米獵殺》,感覺似乎有點草率…以個人看來,如果《侏儸紀公園》的重點是放在基因工程,那《Prey》的重點不在於「奈米」技術,而是在於「人工智慧」!
在書中的科學家們,為了使「奈米級」的儀器(不知道該怎麼描述,姑且這樣叫吧~)能正常運作,將在電腦上使用的分散式平行演算法加在上面,使它們便為一個群體。如此,便把平行處理的單元實體化了!
其後,為了解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,又以基因演算法賦予了他們「演化」的能力!但是,很快的,這些類生物馬上就演化的超出預期…從本來的實驗鼠,躍升成為狩獵者;更加的符合在原本在 PREY 中,它扮演狩獵者的腳色。
接下來還是講感想好了~
人工智慧一直是人們的一個期望,希望可以經由人手,產生一個可以自我思考、修正、進步的邏輯。但是以傳統規則條件式的程式應該是註定辦不到的了…因此,像是基因演算法這種擁有自我演化功能的東西,就漸漸出現了。他們所擁有的共同特色,應該就是「不可預估性」了;即使是程式編寫者,也無法預測最後的結果。也因此,人工智慧才有自我進化的可能。
但是這樣看來,只要時間夠久、資源夠多,是否人工智慧會有超過人智的一天呢?
個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!如此一來,人工智慧會怎麼看待「人類」這種生物呢?在以往,人往往習慣於以更高的層級來看所有生物,一但被超越了會有什麼轉變?已經有了不少科幻作家曾探到過此問題;像之前的《Matrix》就是一例。
當我們對生物重新進行分類時,發現不應該將人類放入哺乳類,而應該與病菌、病毒等分在同一類;換言之,人類其實是一種大型的病菌。因為,沒有任何其他生物跟人類與病菌一樣,會毫無目的、不知節制的屠戮並自相殘殺,甚至破壞毀滅自己的宿主-地球。
電影《Matrix》的電腦人對殘存的「人類餘孽」如是說。
科技給人帶來的到底是什麼?一般的說法是科技本身是沒有善惡的;結果端看使用者而定,用在好的地方就是好事,用在壞的地方就是壞事。但這些都是在科技本身沒有意志的情形下討論。如果一樣新的科技本身有意志、有智慧呢?它會怎麼判斷它的使用者呢?
沒有真正研究過人工智慧和奈米科技,如有錯誤請指正。
附記: 書中提到了台灣…但是卻是侵權…難道台灣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嗎?
書籍資料:
作者:麥克‧克萊頓(Michael Crichton)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03年08月01日
ISBN:9573249448
[…] 之前看過的有三本,包括了《奈米獵殺》、《恐懼之邦》和《NEXT […]
讚讚
完全理解錯誤,本書說一開始就有說人工智慧因為需要龐大的資源及運算程式,所以沒有繼續無限的發展下去,才改成使用分散式處理,多重代理人的方式。每的單位都只有一道指令,讓群集自己去隨機的演化下去。才不是什麼人工智慧~~真的是沒搞懂~~
讚讚
基本上,這是每個人的解讀不同了。
讚讚
[…] 原則上呢,Heresy 是衝著他之前的《恐懼之邦》和《奈米獵殺》這兩本小說買的;所以不但是近來 Heresy 所看的,少數日本輕小說以外的書籍,甚至也沒有先到書店翻過就從博客來買了。雖然 Heresy 目前只有在從美國回來的時候看完一遍,但是說實話,Heresy 反而覺得這本新書沒有之前的《恐懼之邦》或《奈米獵殺》來的對味。 […]
讚讚
[…] 《恐懼之邦》這本小說,是麥克‧克萊頓的作品,他最有名的小說,是大家應該都聽過的「侏儸紀公園」;該同名電影,就是由他的小說改編的。Heresy 對於他的其他著作,也僅知道《侏儸紀公園》和《奈米獵殺》罷了~ […]
讚讚
您好,非常感謝您的答應,文章已轉貼於以下網址:http://blog.ylib.com/crichton/Archives/2009/02/28/9058實在非常感謝呢!
讚讚
您好,只要有說明原作者和出處要轉貼都是 ok 的 :)
讚讚
你好,又來打擾了,不知這次是否仍有榮幸轉貼這篇精采的文章呢?將轉貼的網址如下:http://blog.ylib.com/crichton是遠流為了克萊頓書迷所設立的部落格,希望能得到您的應予,屆時也會與上次一樣,註明作者與原出處網址連結,謝謝!
讚讚